
寒
衣
“十月里鞭蓉十月一,家家户户缝寒衣。”每年的十月初一,是中国传统节日——寒衣节。
中国悼念祖先的节气一共有三个,清明节——春祭;中元节——秋祭;寒衣节——冬祭。寒衣节,据说起源于周朝,在民间又被称作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节”、"冥阴节"。
在古代,人们会在这天祭奠先人,为已故的亲友“送寒衣”,以此形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。
寒衣节的到来也就标志着农历十月的开始,气候也随之变得寒冷起来。冬季养生正当时,人的起居也应该随着节气做出相应的调整,
1、起居规律,早睡晚起。
到了冬季,寒衣节前后,应该注意收藏阳气。阳光充足之时,正是阳气生发的最好时机。早点休息养精蓄锐,待太阳升起时再起床,以保证阳气被充分收集。冬天昼夜温差较大,注意要随着早晚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,不能因为气温升高就突然脱掉衣物。
2、饮食方面应该注重温补滋养,增加热量。
外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,只有身体的热量足够充足,才能带动身体各个器官的运作,以抵御外部的寒冷。像牛肉、羊肉、鸡肉这类温补型食物,最适合在寒衣节前后食用。
秦宝牛肉的每一块牛肉均来自自繁自育的牧场,产自自繁自育的秦宝牛,牧场环境优美舒适,确保肉源安全,肉质鲜美。同时,厂房配置低温生产车间,密封无污染,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,同步卫生检疫流水生产线,确保产品做到21道检验、检疫工序,兼顾品质与安全。
为你推荐一道适合冬季滋补的竹荪山药清炖牛肉汤:买一些秦宝牛肋条或者秦宝牛腩,将其洗净后切成小块,在砂锅中与山药、料酒、生姜一起炖煮一小时。将泡好的竹荪去头去尾,汆烫后过一遍凉水,放入锅中一起与其他食材炖煮,最后放入枸杞和盐调味即可。
除了牛肉、羊肉、鸡肉以外,也可以多吃一些腰果、芡实、山药熬粥、栗子炖肉、白果炖鸡、大骨头汤、核桃之类的益肾食品。
近段时间,北方家里都开始供暖,最好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。否则可能会因为过分干燥导致机体缺水,容易“上火”。
3、防湿防燥
寒衣节前后降水量逐渐减少,气候比较干燥,容易出现皮肤干燥,口干咽燥的症状,因此应该多多补充水分,也要给皮肤擦一些润肤霜,防止皮肤出现干裂,
“十月朔日,黍臛,俗谓之秦岁首。”在秦朝,十月初一相当于现在的元旦,是秦朝的一年之首,在这一天,人们会吃豆饭和芝麻粥,还会将祭祀的食物、香烛等作为供物供奉先祖。
南宋时期,民间兴起了在寒衣节扫墓,焚烧衣服的习俗。
在明朝初期之时,朱元璋会在十月初一这天举行“授衣”仪式,即向文武百官赏赐棉衣,以昭告世人天气转凉,由此举动来表明自己顺应天时的行为。在十月初一前后,平民百姓们还会托人把暖和的冬衣捎给在远方的游子,表达家里人的牵挂与惦念。
也有人说,寒衣节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一定关系。据说当孟姜女的丈夫被拉去北疆建筑长城之时,孟姜女长途跋涉来为丈夫送寒衣,可等她到了长城脚下,发现丈夫已经不在人世,于是在长城边日夜恸哭,直到把长城哭倒,露出丈夫的尸骨。她与剥削劳苦人民的统治者勇敢对峙,待为丈夫报仇之后,孟姜女也跳入海中,追随丈夫而去了。人们为了纪念这忠贞的感情,随即把十月初一这一天定为了“寒衣节”。
到了现代,“十月一,烧寒衣”的习俗仍然存在,人们的祭祀方式也变得多样化起来。但是在今天,我们应该注重简化祭祀仪式,移风易俗树新风,用新的现代方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挂念。
1、文明祭祀
直到现在,民间还留着在寒衣节悼念已故亲人的习俗,我们应该摒弃过去焚烧祭祀、燃放鞭炮的陋习旧俗,以网络祭祀、代客祭祀、云祭祀代替过去的祭祀习惯。可以通过为亲人献一束花、写一封信等形式来寄托自己的哀思。自觉遵守环境卫生秩序,为绿色环境建造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2、节俭祭祀
在追忆故去亲人时,要发扬“敬老孝老”的传统美德,但也要反对铺张浪费,杜绝奢靡攀比之风,坚持节俭祭祀。
3、注意安全
在寒衣节祭祀亲人之时,应注意防火安全,遵守相关防火规定。与此同时,近期疫情反复,要注意戴好口罩,避开人流量大的地方,注重交通安全,保障自身安全。
有人说,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:第一次是医生宣布他死亡的时候。第二次是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时;第三次是当人们将他遗忘的时候。“忽忆人间房股事,聊将一并寄哀思。”我们应当好好生活,好好珍惜当下,将美好的回忆铭记在心。愿天上人间,各有诗意之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