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周时期,《礼记》中写到:“诸侯无故不杀牛”,好在商朝法律并不严苛,如果你很富有,想吃到牛肉还是很容易的,因此,牛肉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肉食来源之一。且大量的牛被用于祭祀,一般都要用掉数十头甚至数百头。
据记载,有的时候用来祭祀的牛多达两千多头。要说起牛地位的巅峰时期,那得是在春秋末年,在当时,杀牛可是重罪,不管你是皇家还是贵族,不管你爸有多有钱,不管你是李撕葱张撕葱,只要你动牛一个手指头,一个字——死!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代,唐代要是杀牛,那你就得去流放。
唐朝的皇帝为了吃到牛肉绞尽脑汁,只有在当时来说非常奢侈的“烧尾宴”上才能吃一道“水炼犊”(牛犊做的汤菜)。且为了不被百姓所诟病,皇帝找的理由是:“牛犊不算牛,不影响生产”来搪塞过去。
宋朝有一本书名叫《太平广记》,书中有个《畜兽》系列。里面就讲解了各种动物的由来。牛在书中排名第一。由此可见,在当时,牛还是被看做第一等的动物。据说,文学家中最懂吃的美食家——东坡先生,在特别想吃牛肉的时候,也只能偷偷花钱买下农民家里的耕牛,悄悄地杀了吃。
再到了清朝,即使是可以享受各种珍馐美食的皇帝,也不能随随便便吃牛肉。比如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顶级美味的“满汉全席”上,就没有出现牛肉的身影。
结合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来看,其实不难解释。春秋年间,牛肉是允许被寻常人家吃的,因为当时人们所生产的粮食主要还是以“黍”和“粟”为主。(粟就是谷子,黍: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。叶子线形,子实淡黄色,去皮后叫黄米,煮熟后有黏性。)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都不高,牛体型那么大,吃得当然也多。若是用牛耕地生产,一下地,那他吃的粮食要比它工作生产出来的多的多。除非是家里很有钱,否则一般是不会用牛来耕地的。那牛闲着干嘛?当然就是用来吃了!
而后来,随着人口的增长,人类对粮食需求变得多了起来,恰逢此时小麦传入了中原地区,大量的荒地丞待开垦,马属于战略物资,跟从于军队南征北战,驴和骡子又脾气不好,常常不听指挥。这时,力气大、肯吃苦、脾气好的牛又被农民们盯上了。人们发现,当牛和铁犁强强联合,瞬间变成了耕地的一把好手。“精耕细作”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色生产方式,牛也就成为了每个农业家庭中最重要的工具和财产。因此,为了让牛可以生产更多的粮食,就得靠严苛的刑法来约束那些嘴馋的“吃货”们。
然而在今天,牛肉已经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“常客”,各个地区对于牛肉的吃法又都不尽相同,花样百出。比如冷吃牛肉,就是川渝地区很常见的一种小吃;腊牛肉在陕西比较多见,现在的陕西上班族,如果来不及做菜,就会购买秦宝牛肉的腊牛肉回去切片装盘,美味快捷又方便;潮汕的牛肉火锅,则把“食不厌精”的美食理念发挥到了极致。
虽然在中国古代,牛可是“宝贝”,但在西方,牛肉一直都出现在精致的餐桌上。虽然他们吃的早,但时至今日,由于西方人钟情于烤出来的食物,(比如烤面包),因此他们对牛肉的烹饪方式大都还是以煎、烤为主。而中国由于烹饪的工具大都为陶制与铁制的锅、煲,煎烤烹炸煮、花样百出的菜肴也就被一个个创造了出来。
还有一点,相对来说,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,大都驯养的是能适应夏季炎热,冬季寒冷的气温变化的黄牛,在海拔较高的高原,饲养的又是毛发比较旺盛的牦牛,这两种牛的肉质都比较糙,因此,如果像西方人一样把牛肉烤成半生不熟的状态,那应该很难嚼烂。
自2007年起,秦宝牧业开始对秦川牛杂交改良技术的研发工作,致力于研发培育能产出中高档牛肉的肉牛品种。最终培育出的秦宝牛采用三元杂交技术,先由秦川牛和安格斯牛进行混血培育,待牛犊养育长大以后,再与日本和牛进行混血培育。秦宝牛集三大品种优势于一身,产出的牛肉也是兼具浓郁芬芳的嗅觉享受以及鲜嫩多汁、入口即化的奢华舌尖体验。
假设,你真的穿越回绿林好汉的年代,学着书里豪迈的样子说上一句:“小二,来二两牛肉!”那店家一定觉得你活腻歪了。别问我人家《水浒传》里的人怎么敢?人家个个身怀绝技,杀人不眨眼,还会怕被杀头?